最近,在長沙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以下簡稱“離岸基地”)總部,湖南湘江新區(長沙高新區)對外科技交流中心主任李唯敏和團隊小伙伴忙不贏,每天都有好幾批來自不同國家的團隊前來參觀、考察、洽談。記者采訪了解到,作為中國科協批準設立的湖南唯一一家國家級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離岸基地自2020年12月揭牌以來,以海外高端創新型人才及項目為引進主體,探索更為開放靈活的國際招才引智模式和創新創業體制機制。截至目前已引進人才及項目20余個,正在加快建設海外創新資源集聚中心。
引項目:智能早診機器人有望將肺癌扼殺在搖籃中
癌癥是全球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其中肺癌又是殺手榜上的“No.1”。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主要原因在于早期的預防和篩查不足。
落地離岸基地的項目“肺結節惡變循環腫瘤細胞(CTC) 智能早診機器人”,要解決的就是這一痛點。該項目負責人印明柱教授在國外生活學習8年,于2018年回到湖南與合伙人成立了湖南恒雅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腫瘤早篩技術、抗腫瘤藥物和伴隨診斷技術等方面的研發。
“我國肺癌篩查現狀及痛點在于CT發現肺結節后進一步檢查的可選方案少,價格昂貴。小的肺結節無法準確判定,只能待其進展后再做判定。”印明柱介紹,研發早診機器人的目標就是給臨床醫生提供明確的判斷依據,目前研究數據說明診斷準確性非常高,可為后續個體化精準治療提供依據。
“團隊正在著力降低篩查成本,希望讓早診機器人發揮普篩的作用,讓老百姓都用得起,而且還能真正有作用。”他告訴記者。
為碳中和、碳達峰提供高效電能變換半導體器件的“氮化鎵功率半導體器件與驅動芯片的研發及應用”項目,基于光學和人工智能交叉前沿技術研發的“無創連續血液檢測/監測”項目……兩年多來,一大批有著海外求學和研發工作經歷的創業者,看中長沙優越的營商環境和產業的良好發展態勢,帶著項目來到星城。僅2022年中國(長沙)海外人才創新創業項目大賽,就有11個項目與離岸基地簽約。
聚人才:“長沙先生”推動北歐中國雙邊合作
項目引進“有聲有色”,人才聚集也在發力。
環境醫學專業博士張壽廷在瑞典學習工作生活20多年。他在擔任瑞典國家研究院的中國區首席代表期間,想在中國落地一個辦事處,與更多企業開展合作。
“我們一開始想的是北上廣深,后來發現長沙GDP的整體增長速度在全國領先,我們非常看好,因為在經濟發展快速增長的時候,會需要一些外部的創新來助力。”張壽廷說,加上自己籍貫在湖北,與長沙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化相似,便最終將目的地選在了長沙高新區。
長沙沒有讓張壽廷失望,這里不僅有中南地區唯一的國際科技商務平臺,而且配套服務非常好。在他的主導下設立的北歐可持續發展協會湖南代表處,已成為推動北歐和湖南科技產業合作的主要平臺之一;在長沙市科協指導下,張壽廷博士負責離岸基地瑞典工作站運營管理工作,致力于為長沙引進先進科技項目和人才。
“在瑞典或者其他歐洲國家開會的時候,因為我總是推廣長沙,他們都叫我‘長沙先生’。”提起這個,張壽廷笑得很開心。對于長沙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他充滿期待,并建議離岸基地重點發揮好平臺作用,加強項目和人才引進,實現多方互贏。
記者了解到,離岸基地作為海外高端人才及優質創新項目資源重要平臺,目前已在瑞典、以色列、德國等國際科技創新資源豐富的國家建立了7家海外工作站。在前不久舉辦的第八屆中歐生命科學論壇上,多國專家學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為湖南長沙發展建言獻策。其中,多人被聘為“海智計劃首批特聘專家”。
建平臺:推動更多海內外優秀科技成果在長轉化
長沙加快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要有全球視野。作為“國”字號平臺,離岸基地面向全球的輻射作用將更加凸顯。
根據規劃,離岸基地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長沙市科協,采取“1+N”模式布局。“1”即離岸總部基地(核心區),在湖南湘江新區(長沙高新區)建設總部基地,搭建綜合服務功能區,設立海外人才來長創新創業的特色孵化器、創客空間,提供全方位離岸創新創業服務,對入孵項目進行全過程“保姆式”服務。“N”即若干離岸基地海外工作站和若干離岸創新落地承接載體(拓展區)。目標是到2025年努力將長沙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國家海外人才創新聚集地,形成具有國際資源聚集、本地特色突出的“離岸基地長沙模式”。
“離岸基地將圍繞全市重大產業布局、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需求,探索面向全球的招才引智模式,推動更多海內外優秀科技成果在長沙轉化,在海外資源渠道建設、國內外科技需求挖掘、創業孵化人才培育等工作中發揮引領作用,構建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的離岸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為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建設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長沙市科協相關負責人說。
(徐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