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高考地理試題(全國甲卷)中,一道“平涼窯洞養紅牛”的選考題講述了養牛歷史悠久的甘肅省平涼市崇信縣,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將遷入新居騰退的窯洞改造成牛舍,專門養殖地方優良品種平涼紅牛,不僅實現了廢棄窯洞的資源化利用和農戶增收,而且具有旅游開發前景。
崇信縣自古就有養牛的傳統,該縣先后在錦屏鎮平頭溝村、黃寨鎮甘莊村、黃花鄉馬寨子村、木林鄉溝老村探索推行窯洞生態養牛發展模式,通過盤活土地資源,環境綜合治理,將昔日的廢舊窯洞變成了群眾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崇信縣畜牧中心主任李紅孝介紹:“窯洞冬暖夏涼,這樣的環境里養牛保溫防寒、衛生環保,能夠有效減少牛的病害,還能使紅牛的肉質更加鮮嫩;從成本而言,新建牛棚成本較高,利用窯洞改造牛棚,只需要原來四分之一左右的成本,提高了廢舊窯洞的利用率,為養牛產業提供制度、土地、市場相對集約化的經營方式,又發展了產業,一舉兩得。”
據了解,截至目前,崇信縣累計建成窯洞生態養牛示范帶7條,改造廢棄窯洞1701孔,養牛5300余頭,打造了以牛文化為主題的“農耕部落”。
從曾經的趕著紅牛奔小康,到現在的趕著紅牛奔振興,因牛致富的故事,在崇信縣比比皆是。
從鼓勵養牛到提供技術支持再到保障銷路,崇信縣采取“小規模大群體”、“戶繁場育”、訂單收購等模式,培育了富通、永勝等一批產業化龍頭企業,組建了牛產業專業合作組織163個,、走出了一條“大手牽小手”的發展路子,年均新增紅牛在1萬頭以上。
在不斷擴大紅牛養殖規模的同時,崇信縣財政每年列支1000萬元,從產犢補母、基礎設施配套、窯洞改造、飼草種植加工等方面加大扶持,推出了“紅牛活體抵押貸”“紅牛超市”等模式,建立政銀企合作平臺,全面落實“小額擔保貸”、“特色產業工程貸”等政策,累計發放各類扶持貸款1.5億元,進一步激發牛產業發展的活力。
(供圖 崇信縣融媒體中心)
(中國日報甘肅記者站 馬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