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擁有3000多家制筆企業、年產圓珠筆近400億支,堪稱圓珠筆第一大國。但令人感到尷尬的是,這400億支圓珠筆筆尖上的球座體,從設備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賴進口。時間推回到幾年前,相信很多人并不知曉這一狀況。

明明是制造業大國,為什么連小小的筆尖都無法做到完全自主研發自主生產?當這一問題在近年浮出水面并擺在人們面前時,除了普通民眾,真正感到痛心疾首的還是相關技術研發部門。如何打破壟斷,實現“中國筆尖”自主創新成為了他們日思夜寐的心頭大事。
時間流轉至今,尷尬的局面終于發生了變化:中國有了屬于自己的圓珠筆尖。

山西太原鋼鐵廠突破筆尖鋼關鍵技術(圖片來自于網絡)
或許有人并不在意這樣的成果,認為這不過只是“區區一點”的突破。但他們需要了解的是,在這“一點”的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繁瑣的工藝與科研難度系數。
筆頭分為筆尖上的球珠和球座體。生產一個小小的圓珠筆頭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筆頭里面有不同高度的臺階和五條引導墨水的溝槽,加工精度都要達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數量級。而筆頭的關鍵部位更是要細上加細——在筆頭最頂端的地方,厚度需達到0.3-0.4毫米。極高的加工精度,對不銹鋼原材料提出了極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時還不能開裂,小小“筆尖”著實考驗著中國制造。

筆尖上的球珠和球座體都需要特殊鋼材來制作(圖片來自于網絡)
而如果要制造筆頭用的特殊鋼材,則必須用很多特殊的微量元素,將其調整到最佳性能,微量元素配比的每一個細微變化都會影響著鋼材質量。因為開發此類產品沒有可借鑒的資料,科研人員只能不斷地通過大量的實驗去積累數據、調整參數、設計工藝方法。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科研人員的不斷努力下,筆尖鋼的元素配比參數終于浮出水面,而隨后,山西太鋼也完成了筆尖鋼的標準制定工作。
除了科技水平的提升與行業經驗的積累外,圓珠筆“中國之冠”的成功問世,還離不開科研人員始終秉持的“工匠精神”。

山西太鋼的質檢人員在檢驗一批“筆尖鋼”鋼絲。(圖片來自于網絡)
在解決“圓珠筆之問”上,科研人員們不斷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現了大國工匠應有的風采。也正是因為他們貫徹了“工匠精神”,才能夠將產品做到極致。一場關于“筆尖工藝”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會粗制濫造的企業,同時也讓真正的精英們站在了行業的制高點上。中國是制造業大國,而當下,我們正努力走在成為制造業強國的路上。面對現實的挑戰,我國制造業不斷尋求轉型升級、提質增效。而在轉型提質的過程中,踐行“工匠精神”則顯得格外關鍵。相信在未來,“工匠精神”也定將引領著中國制造業走向“以質取勝”的新陣地。(作者 畢孝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