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首艘智能船舶iDolphin 38800噸智能散貨船“大智”輪5日在中國國際海事會展上正式發布。這是全球首艘通過船級社認證的智能船舶。
報告指出,中國有能力過渡到高收入社會,到2027年中國人均收入將達12900美元,超過世界銀行定義的12475美元的高收入水平標準。目前中國人均收入為8100美元。
歐盟(EU)執行委員會在12月發布的《2017產業研究開發投資記分牌》顯示,中國企業的研究開發投資額比去年增長了18.8%左右,是增長率最高的國家。
400兆瓦的“燕龍”反應堆可以供應2000萬平方米供暖,面積相當于20萬戶三居室住房。目前,“燕龍”已經成功實現了安全供熱168小時,充分驗證了其可行性和安全性。
為了吸引中國游客,英國政府計劃將中英兩國間的直航航班增加50%,由每周的100班次增至每周150班次。
俄羅斯衛星網援引“世界無國界”旅游協會消息稱,2018年世界杯將掀起中國人赴俄旅游高潮。
據《金融時報》12月3日報道,歐洲著名財團-瓦倫堡家族負責人日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歐洲工業技術一流,但過于分散,導致歐洲在人工智能和量子技術方面已遠遠落后于美國和中國,需要迎頭趕上。
中國經濟保持了約7%的年增長率,未來5年將有超過10萬億美元的進口需求,明年在上海舉辦的國際進口博覽會將是萊索托經濟發展的重大機遇,并可由此緩解紡織品對美國出口的依賴。報道總結稱,萊索托不應永遠作為最不發達國家等待援助,萊索托應該向中國學習,改變其做事方式,萊索托不改革就將毫無希望。
據《歐洲時報》網站12月8日報道,隨著中產階級的迅速崛起,中國電商網站上的新西蘭牛奶、法國化妝品、美國進口牛肉等外國商品銷售量也日益增長,隨之而來的還有各種產業結構及發展戰略的變化。法新社本周發表了一篇專題報道。
據德國工商總會(DIHK)官網發布的消息稱,最新測算的結果認為中國已于2016年超越美國成為德國在全球范圍內最重要的貿易伙伴,而法國位列第二,美國下跌至第三位。
普華永道(PwC)剛剛發布2030年全球32大經濟體預測。在全球32大經濟體排名中,中國居首位,美國和印度分別位列第二和第三名。
南京、青島兩市分別在1月宣布,2016年GDP突破萬億元人民幣。至此,進入中國GDP“萬億俱樂部”的城市增至12個。
新年首訪,花落瑞士。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5日開啟的瑞士之行,是2017年中國外交開篇之作。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吸引著世界目光,世界經濟期待著“中國聲音”。
近期一些國際機構都紛紛調高了對中國經濟今年和明年的增長預期。不管是國內還是國際,對中國經濟下一步的走勢都是看好的,都是有信心的。
共享單車、二維碼、社交媒體、零售等這些領域,中國正在用驚人的速度開辟了一條創新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