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全國“兩會”的召開,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發展歷程展現在眾人面前。1978年,中國的GDP不到3680億元,然而僅僅40年后,卻一躍增加至82.7萬億元,增長了225倍。在全球排名方面,中國的表現同樣傲人,從籍籍無名的“落選者”搖身一變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五大“幸福產業”——旅游、文化、運動、健康和養老——會對人民福祉產生深刻而直接的影響,會得到特別關注。除此之外,中國領導層還會在三大領域進行深入討論:消除貧困、可再生能源和國內安全。
短短40年間,中國有數億民眾擺脫了貧困,但如何讓13億多國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仍然是一道待解的難題。因此,中國決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全面消除極端貧困。
過去幾周,人們可以看到很多非傳統類型的創新案例,比如,利用非科技創新手段推動中國最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其中包括在青壯年勞動力缺乏、生態環境脆弱的農村地區開發田園旅游與文化觀光相結合的項目,這不僅可以為“留守”農民提供就業機會、增加其收入,還能保護鄉村習俗、傳播鄉村文化。
諸如此類的智慧文化創新方式將會成為“兩會”的熱點話題,因為欠發達農村地區將從這些創新中受益。而這也觸發了第二個類別的討論:可再生能源。
提升農村人口福祉與發展可再生能源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果一個國家長期遭受污染,尤其是土壤和水源遭到污染之時,農民通常是最大的受害者。
更藍的天空往往會帶來更綠的田野,中國從主要依賴燃煤電廠逐步轉向依靠太陽能、風能和水力發電等零排放的替代能源,農田將會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除此之外,鑒于中國有許多風力發電機都建設在農村地區,農民既可以得到現金補償,也能獲得就業機會。
最后,國內安全問題始終是各方的關切所在。因此,這個問題也在“兩會”上引發熱議。
(作者安德魯-派塞克為中國日報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