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2日起,李克強總理將對澳大利亞進行正式訪問,是繼2014年習近平主席之后訪問澳大利亞的最高級別領導人。
前澳大利亞駐華大使、現任澳大利亞外交貿易部常務副部長孫芳安(Frances Adamson)特別強調了這次訪問的重大意義。她表示,這是中國總理近11年來首次正式訪問澳大利亞。
中國是澳大利亞第一大貿易伙伴,也是澳大利亞第一大出口市場和進口來源國,2016年雙邊貿易總額高達1500億澳元(合7997.55億人民幣)。中澳自貿協定自2015年底起生效后,實施已一周年。今年,兩國還將攜手舉辦中澳旅游年活動。在2016年,中澳雙向旅游交流規模接近200萬人次,旅游產業發展迅猛。
不過,盡管亞太地區仍然是全球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可朝鮮半島局勢緊張,特朗普政府捉摸不透,這些都給區域穩定和繁榮蒙上了陰影。尤其是特朗普的反全球化立場和“美國優先”政策,觸發了世界各國對貿易保護主義回潮,全球貿易戰爆發的擔憂,令澳大利亞等貿易國坐立不安。
中澳兩國經濟利益相互交融,應對區域和全球不確定性訴求相近,為更加緊密攜手,深化經貿合作打下堅實基礎。
因此,外界普遍猜測,李克強總理與澳大利亞總理馬爾科姆·特恩布爾會面期間,將重點討論經貿合作與發展問題。
確實,中國與澳大利亞經濟互補性很強。這不僅體現在中國對澳大利亞自然資源需求強勁,支撐了澳大利亞礦業的十年繁榮,幫助澳大利亞度過全球金融危機,更重要的是,中國大力促進亞太地區互聯互通,堅定支持開放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而澳大利亞基礎設施投資需求日益增長,雙方利益趨同,合作潛力巨大。澳大利亞政府近期宣布投資20億澳元,擴建雪山水利工程(Snowy Mountains Hydroelectric),就是一個例證。中國牽頭的亞投行旨在支持亞太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為雪山水利工程這類項目提供融資,特恩布爾想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做出政績,中國的作用殊為關鍵。
不過,兩國領導人會面期間還將討論能源、教育、科研、創新、執法和旅游等領域的合作以及其他共同關心的議題,深化經貿合作只是重頭戲之一。
除了進一步推動雙邊貿易關系外,兩國領導人還可能呼吁加倍努力促進區域貿易自由化,尤其現在美國已正式宣布退出TPP。不過,在多邊貿易倡議和地區安全等領域,雙方還存在分歧。
2月,王毅外長會見澳大利亞外長朱莉·畢曉普時強調,中澳兩國需增進互信。李克強總理此行無疑有利于此。不過,畢曉普近日聲稱中國不適合當領導者,體現出澳大利亞政治精英仍然非常不信任中國。
正如澳大利亞首任駐華大使費思芬(Stephen FitzGerald)所說,澳大利亞領導人應當拿出政治智慧和戰略勇氣,“尋求在友好、合作和互信的基礎上發展與中國的關系,與我們已經擁有或尋求與其他大國發展關系相當的那種關系”。冷戰期間,老一輩政治家正是以此種政治智慧和戰略勇氣彌合了兩國之間看似無法逾越的鴻溝,為雙方帶來了長遠利益。澳大利亞領導人應當抓住李克強總理此次訪問的良機,再次展現這種智慧。
關于作者:
潘成鑫,澳大利亞迪肯大學國際關系副教授
(編譯:潘婷立 編輯:王旭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