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捷克是中國在歐盟國家開拓市場時合乎邏輯的最佳伙伴國之一。原因在于,捷克擁有較好的經濟體系和基礎設施,健全穩定的銀行系統;并且捷克社會穩定、治安良好;最重要的是,它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尤其是,它毗鄰經濟強國德國。
捷克的宏觀經濟結構較為完善,是歐洲經濟增速最高的國家之一(2015年上漲4.3%),人口失業率低(2015年失業率5%),國家債務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1%。捷克外交政策基本原則保持穩定,一些捷克高層官員對與中國合作表示歡迎,大部分捷克政黨都在試圖與中國建立某種聯系。
習近平主席訪問捷克對未來的影響比許多外部觀察家所認識的都復雜。中捷雙邊將簽署多個協議。但是,由于流入捷克的對外直接投資量較高,尤其是1997年以后對外直接投資流入更為顯著,加之外國公司在捷克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中捷兩國這些協議的相對重要性會有所削弱。
已有的經濟數據和國際經濟關系的邏輯表明,除了旅游業,中國投資者還可以在很多值得關注的領域與捷克合作。
中國企業可與發展良好的捷克供應商合作,因為捷克鄰近德國的地理優勢十分誘人。由于中國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中捷兩國間的互信加深,基礎設施保持連通,中國在捷克的出口份額有望保持平穩增長。盡管如此,我們的期盼還是要腳踏實地,捷克經濟發展將繼續專注于歐洲市場。鑒于中國能夠很好地融入歐洲經濟市場,捷克終究會與其進行投資貿易往來,甚至在將來會產生一些間接的經濟效應——中國消費者將購買到一些德國產品,而這些產品的零部件源自捷克制造。
捷克經濟學家和商界精英把“一帶一路”倡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視作一個遠大的、潛在有益的、值得參與的戰略。但由于缺乏實施細節,因此對實際收益進行定量評估有一定困難。而且,捷克和其它國家在“一帶一路”和“16+1合作”(中國和中東歐16國)戰略中的參與形式不同,由此產生的影響也會有所不同。
捷克的基礎設施還不盡完善。然而,這主要是由協調不善、繁文縟節、貪污腐敗等問題造成的,與融資關系不大。
我們希望“一帶一路”的大部分影響與貿易相關,同時這些與貿易相關的影響又依賴于“一帶一路”倡議對第三方國家(尤其是中國到捷克的沿線國家)產生的影響。因此,“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后,運輸成本降低,交通設施更加完善,可以為捷克在中國設立公司(或中國在捷克設立公司)創造機遇;還有助于擴大出口規模,而落后地區的經濟增長,社會穩定后,又能帶來更多投資機會。
“一帶一路”可以產生非常積極的間接影響,但在很多方面依舊有弱點,例如,存在地緣政治風險以及實施過程中會出現貪污腐敗現象。的確,在基礎設施融資方面,為提供“公共商品”尋找合適的方法的同時,又要避免濫用資金現象的發生,“一帶一路”做到這些的話,它可以為全球經濟穩定做出重大、長期且積極的貢獻。
為避免上述風險,中國可以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納入三條基本原則。第一,在國際層面強調責任制和反腐建設。第二,注重各國多樣性,包括參與國之間的政治差異。第三,謹慎對待結果,尤其是不可夸大期待值。
中國甚至應該接受一些“一帶一路”參與國似乎有些“忘恩負義”的行為,這些國家接受了中國數十億美元的投資,卻依然抱怨不止,因為不切實際的承諾導致它們期盼值過高,渴望獲得快速收益。
雙邊關系前景一片光明,但仍需在多方面(例如,不同意見)相互忍耐、相互包容。
關于作者:
VILéM SEMERáK,捷克經濟研究所經濟研究與研究生教育中心研究員。
(編譯:杜罄樂 編輯:齊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