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山西夏縣的司馬光祠。中國日報網 雷蕾 攝
中國日報網9月10日電(記者 雷蕾)司馬光砸缸早已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他主持編纂的《資治通鑒》,更是歷代帝王治國理政的集大成著作。9月10日上午,全國網絡媒體行采訪團記者來到司馬光的故鄉山西夏縣,親臨司馬光祠堂,瞻仰其大家風范。
司馬光祠景區位于山西夏縣水頭鎮的峨嵋嶺上,墓前峰嶺回環,奔赴成勢;墓后涑水縈繞,流逝有趣,可謂祥寶之地。景區占地150畝,由司馬光祖墳、溫公祠堂、余慶禪院、涑水書院、神道碑樓五大部分組成。
至今司馬光墓仍舊完好地保存在祠堂里,司馬家族也有不少名士葬于此。墓前有明嘉靖間復制的碑刻,碑額“忠清粹德之碑”,為哲宗趙煦御篆。另有王安石撰文、書法家雷簡夫書丹的司馬沂碑,蘇軾書石的司馬光神道碑。
神道碑又稱“杏花碑”,這名字的由來還有一段故事。1094年,司馬光逝世8年后受人誣陷,宋哲宗聽信讒言,命令將神道碑碎為四段,碑文上字也被鑿毀,深埋地下。因碑額御篆,碑座甚巨而幸存。后在廢墟處長出一杏花樹,掘挖后得斷碑4座,照原拓片重新篆刻所得。
司馬溫公祠,東有香火寺余慶禪院,禪院內大殿為宋代建筑,佛像上有胡須,也為北宋前特有的佛像雕塑風格。寺內有歷代碑石二十通,記載墳園沿革。
司馬光祠包含古墓葬、古建筑、石刻文物,古建筑為北宋原構,多座石碑石刻為北宋原物,并為宋哲宗、蘇軾、王安石等多位歷史名人手跡。
近1000年來,司馬光后人一直傳承著對司馬光等先祖的祭祀活動,守護著自己的神仙和榮耀,已經形成了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存。
(編輯:徐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