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寺遺址位于襄汾縣陶寺村南,展覽館前上書“最早中國”。中國日報網 雷蕾 攝
中國日報網9月11日電(記者 雷蕾)“堯都平陽”一直都是歷史傳說中的一個虛幻的影子,而山西襄汾縣陶寺遺址的發現,將這座史前中國最大城市具像起來。9月11日下午,全國網絡媒體行采訪團記者赴襄汾親身感受“最早中國”的輝煌。
陶寺遺址位于襄汾縣陶寺村南,面積約280萬平方米,遺址發現于上世紀50年代,2002年,國家重點攻關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預研究”正式啟動,城址、王墓、觀象臺等等一系列重大發現相繼浮現,使人們不得不將它與古代史籍中記載的“堯都平陽”結合起來。
陶寺遺址一個重大考古發現就是城址的面世。陶寺不僅有城,而且有中國史前最大的城。這座都城的總面積280萬平方米,是由一座大城和一座小城兩個城組成的。陶寺的都城內有許多的功能區,包括墓葬區、宮殿區、祭祀區、倉儲區、手工業區等。據介紹,正是這些區域的確定,才使其能夠在考古學上定位為史前城市。
在遺址的一個灰坑當中還發現了一件殘破的扁壺,這個陶扁壺上有用毛筆朱書的字符,其中正面的一個字符學者們一致認為是個“文”字。這并不是最早、最古老的字符,但一系列發現證明,它已從隨意書寫的符號,正式向文字邁進。
據介紹,陶寺遺址還發現了古觀象臺。《堯典》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內容,詳細記載了古代中原人如何觀測天象,部署農耕,但觀測手段一直是一個謎,而陶寺跨越的出土填補了這一空白。
陶寺觀象臺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觀象臺,比英國的巨石陣還要早近500年。經專家研究和長時間定時觀測實踐,確定其主要功能為觀測日出方位以及確定時節,為制定歷法提供了天象方面的依據,是帝堯時觀天授時的重要實物證據。
無論從存在時間上,還是歷史地理上,陶寺遺址都與“古平陽城”相一致,因此,有許多專家學者提出,陶寺遺址就是帝堯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國”。
(編輯:徐婭文)
